石牌保衛戰,是抗日戰爭期間,國民黨軍隊以較小的代價戰勝日本軍隊的一場著名的戰役,是抗戰的重大軍事轉折點。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白刃戰,擊斃
12:02
湖北西部的石牌會戰前一年,日軍正在東南亞大肆侵略,然而日軍企圖切斷中緬印運輸線未果,轉而想直接西攻重慶,迫使中華民國投降。
概觀
石牌要塞保衛戰,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場殊死保衛戰。. 1937年7月7日,中國抗日戰爭打響了第一槍。. 同年,淞滬抗戰失利,上海、南京相繼淪陷。. 1938年10月,日軍侵佔武漢,中國政府被迫遷都重慶。. 日軍為了達到吞併全中國的目的,加緊了對陪都重慶的進攻部署。. 三峽石牌因其地勢之險、戰略位置之重而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大門
石牌保衞戰是指1943年5月至6月間,發生在湖北宜昌的一場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以弱勝強、並最終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勝利的一次著名戰役。. 石牌保衞戰的意義極其重大,是抗戰的重大軍事轉折點,西方軍事家譽之為“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衞戰”,甚至可以説,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結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. 石牌是長江南岸平善壩和黃陵廟之間的一個小村落,因
「石牌保衛戰」是中國民革命軍在二戰中以弱勝強,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勝利的一次著名 戰役。「石牌保衛戰」的意義極其重大,它是抗戰重大的軍事轉捩點,被西方軍事家譽之為 「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」,它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的結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no ,就不存在“石牌大捷”這個戰役名稱,因為在石牌核心陣地根本沒有爆發郭戰鬥,日寇也基本達成了“鄂西會戰”的戰役企圖。只是在敵人主動撤離後,方天第18軍戰後誇大了戰績,重慶軍委會對外公佈時進一步誇大,遂有“鄂西大捷”之稱,而在鄂西戰役中,仗打得最漂亮的也不是黃埔四期
1943年5月28日,日軍第三,第三十七師團開始向石牌推進,石牌外圍高家堰戰役、南林坡戰役、牛場坡戰役和天臺觀戰役打響。. 中國軍隊雖多次予敵
01 五年前的部署,就是為了今天的決戰 石牌是個不足百戶的古鎮,在宜昌縣(今宜昌市夷陵區)境內,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,距離宜昌城30多里,扼守長江天險,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。 日軍侵占宜昌後,石牌便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,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道可以稱作「天險」的門戶。
石牌之戰 中國的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」 古鎮石牌,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。「上護川江,下扼荊當」,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。此處三面環山
- 日軍攻不下重慶,全是因為這場戰役:改變國家命運的三小時
- 蔣介石最怕的一戰 悍將浴血大勝日軍
- 滇西抗戰之石牌之戰 義薄雲天胡璉將軍 * 阿波羅新聞網
- 中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,究竟有多慘烈?地球知識局
- 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
一、五年前的部署,就是為了今天的決戰 石牌是個不足百戶的古鎮,在宜昌縣(今宜昌市夷陵區)境內,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,距離宜昌城30多里,扼守長江天險,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。 日軍侵佔宜昌后,石牌便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,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道可以稱作「天險」的門戶。
這次戰役,國軍投入總兵力達15萬人,石牌之戰,日軍傷亡共達25,718人,損失飛機45 架、汽車75輛、船艦122艘,國軍傷亡10,000餘人。
石牌很美,從石牌望出去,仿佛此處就是江山如畫這個詞彙的誕生地。 石牌距西陵峽的東口有二十多公里,長江恰到石牌向右轉了一個很硬的彎,石牌就擋在那個彎角的尖上,所有的船都要在它的腳下轉彎,也正因為這個彎和兩岸兀立的石壁,它成為了據守長江的天險。
但在石牌,中國軍隊擋住了,並且中國軍隊勝利了。這場勝利自然而然成為了1943年的大新聞,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士氣。 和蔣介石強調的一樣,石牌保衛戰後來被西方報紙稱之為“中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
卜功治此後參與多場大小戰役,抗日石牌保衛戰、湖南常德會戰、湘西會戰等多場戰役,更獲頒干城獎章,在多場戰役累積的經驗下,卜功治深諳日軍與共軍的習性,即使訪問當時已過百歲,他仍詳細的分析兩軍作戰的差別:「共 軍大部分利用晚上夜襲,因為他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