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興八首背景

創作背景. 《秋興八首》是大曆元年(766)秋 杜甫 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,因秋而感發詩興,故曰“秋興” […]

秋興八首背景

創作背景. 《秋興八首》是大曆元年(766)秋 杜甫 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,因秋而感發詩興,故曰“秋興”。. 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(759)棄官,至當時已歷七載,戰亂頻仍,國無寧日,人無定所,當此秋風蕭颯之時,不免觸景生情。. 因寫下這組詩。.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,至廣德元年(763)始告結束,而吐蕃、回紇乘虛而入,藩鎮擁兵割據,戰亂時起,唐王朝

創作背景. 《秋興八首》是唐大曆元年(766)秋 杜甫 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,因秋而感發詩興,故曰“秋興”。. 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(759)棄官,至當時已歷七載,戰亂頻仍,國無寧日,人無定所,當此秋風蕭瑟之時,不免觸景生情。. 因此寫下這組詩。.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,至廣德元年(763)始告結束,而吐蕃、回紇乘虛而入,藩鎮擁兵割據,戰亂時起,唐

創作背景:《秋興八首》是唐大曆元年(公元766年)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,因秋而感發詩興,故曰“秋興”。詩人晚年多病,知交零落,壯志難酬,在非常寂寞抑鬱的心境下創作了這組詩。 本詩是其中的第一首。

作品原文

《秋興八首》是大曆元年(766)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,因秋而感發詩興,故曰“秋興”。 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(759)棄官,至當時已歷七載,戰亂頻仍,國無寧日,人無定所,當此秋風蕭颯之時,不免觸景生情。

PDF 檔案

杜甫〈秋興〉八首的現代性美學特徵 101 (觸發的表現),6他由感情本身質量之深厚往外推展,故雖寫實,又超越寫實。若 是細究〈秋興〉八首這一系列作品的意象,會發現其中多處具有拼貼跳躍式的結 構特徵,亦即透過異類物質相組拼貼的美學呈現其內在的意蘊情思。

《秋興八景圖》為明代畫家董其昌創作的紙本設色畫,共八開,現藏于上海博物館。該圖所寫為作者泛舟吳門、京口途中所見景色。圖中峻拔的山頭,沉重的石塊,深邃的溪谷,彌漫的煙霧,各盡其態。既有草木蔥茂、風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點,又有沙汀蘆荻、遠岫橫亙的水鄉情調, 亦有江天樓閣

《秋興》八首是大歷元年(766)杜甫五十五歲旅居夔州時的作品。它是八首蟬聯、結構嚴密、抒情深摯的一組七言律詩,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。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,至廣德元年(763)始告結束,而吐蕃、回紇乘虛而入,藩鎮擁兵割據,戰亂時起,唐王朝難以復興了。

建議愛好者讀之頌之,習之研之。但不建議直接閱讀《秋興八首》的集說、注本、詳解等。不解杜甫,即不解秋興。不如從莫礪鋒先生或陳貽焮的《杜甫評傳》自然代入。兩本塊頭大了點,但能對該話題感興趣的,應該能啃下來。下午還要畢設預答辯,以上。

秋興八首 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時的作品。八首均為七言律詩,其結構嚴密,抒情深摯,體現了詩人晚年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。其中第三首,是寫晨曦中的夔州,描寫了詩人日日獨坐江樓,秋氣清明,江色寧靜,而這種寧靜給作者帶來的卻是煩擾

  • 秋興八首·其一原文、翻譯及賞析_杜甫古詩_古詩文網
  • 杜甫秋興八首解讀
  • 從杜甫的《秋興八首之三》說起,如何作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?
  • 王筱瑞整理:《秋興八首》其八賞析與八首總結
  • 分析第五課杜甫詩三首,高一語文必修三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

創作背景 《秋興八首》是唐大歷元年(公元766 年)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,因秋而感發詩興,故曰“秋興”。詩人晚年多病,知交零落,壯志難酬,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創作了這組詩。本詩是其

杜甫秋興八首解讀 曾治津 1/28/2012 序 杜甫在七言律詩的發展中居關鍵地位,他在七言律詩中的作品,無論在形式及內容都推到「仰之彌高」之不可企及的程度。後人的七律作品都以他為典範而無踰越者。 是杜甫

秋興八首 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時的作品。八首均為七言律詩,其結構嚴密,抒情深摯,體現了詩人晚年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。其中第三首,是寫晨曦中的夔州,描寫了詩人日日獨坐江樓,秋氣清明,江色寧靜,而這種寧靜給作者帶來的卻是煩擾

昆吾御宿自逶迤,紫閣峰陰入渼陂。香稻啄余鸚鵡粒,碧梧棲老鳳凰枝。佳人拾翠春相問,仙侶同舟晚更移。彩筆昔曾干氣象,白頭吟望苦低垂。這首詩是故國思之四

秋興八首(其一) 玉露凋傷楓樹林,巫山巫峽氣蕭森。 江間波浪兼天湧,塞上風雲接地陰。 叢菊兩開他日淚,孤舟一系故園心。 寒衣處處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 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繪,渲染出陰沉蕭森、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,令人感到秋色秋景的蕭瑟,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